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修订)
2018-12-25
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
督导验收方案
(修订)
申报单位:
申报时间: 年 月 日
申 报:初评( )复评( )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制
2016年12月修订
说 明
一、《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督导验收办法》(试行)制定的。
二、本《方案》是县(市、区)撰写本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自评报告的依据。
三、本《方案》包括七部分:(一)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二)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意见表;(三)自评报告;(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市教育局审核意见;(五)市人民政府推荐意见;(六)督导验收指标扣分说明;(七)督导验收情况;(八)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意见。其中,自评报告独立成篇。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复评达标要求:珠三角广州等6市为A≥34、C=0,江门、惠州和肇庆3市为A≥32、C=0,粤东西北汕头等12市为A≥30、C≤2,且所有必达指标为A,同时公众满意度达85%以上(结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
《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的“等级标准”栏所有要素评定为A,则该三级指标结论为A;有1个以上要素评定为B,则该三级指标结论为B,有1个以上要素评定为C,则该三级指标结论为C。
五、本《验收方案》中的“高于”、“不少于”、“不低于”、“以上”等均含本数。“逐年提高”是指近3年连续每年比上年有所提高。
(一)督导验收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 指标 |
等 级 标 准 |
评估 结果 |
备 注 |
||
A |
评估说明 |
自评 |
他评 |
||||
1.教育现代化保障 |
1.1 教育思想和战略规划 |
1.1.1 教育 思想 |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清晰明确,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科学;教育发展思路清晰。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
对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基本认识到位,重视安排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思路比较清晰为B。 |
提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 |
||
1.1.2 战略 规划 |
制订有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城乡规划委员会将教育部门列为成员单位,完善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机制,规划实施保障有力。 |
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为B |
|||||
1.2 人才 资源 |
1.2.1 师资 队伍★ |
教师配置与学科(专业)结构符合学校课程方案要求;所有学校配齐从事教学实验、实训、图书、电化教育、卫生保健及寄宿生生活指导等教辅人员。
|
必达A。 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 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2016年珠三角地区达70%,非珠三角地区达55%;2017年珠三角地区达75%,非珠三角地区达60%;2018年珠三角地区达80%,非珠三角地区达65%。 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2016年珠三角地区达66%,非珠三角地区达29%;2017年珠三角地区达68%,非珠三角地区达32%;2018年珠三角地区达70%,非珠三角地区达35%。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2016年珠三角地区达92%,非珠三角地区达74%;2017年珠三角地区达94%,非珠三角地区达77%;2018年珠三角地区达95%,非珠三角地区达80%。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2016年珠三角地区达16%,非珠三角地区达6%;2017年珠三角地区达17%,非珠三角地区达8%;2018年珠三角地区达18%,非珠三角地区达10%。非珠地区或到2020年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珠三角地区或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如果以上该指标当年没有达到,政府必须书面承诺2018年达到,而且有落实的具体方案、措施及2016年或2017年的成效。复评时,各项指标要求不变,且不允许承诺。
|
(1)提供县域及各学校师资队伍情况统计详表; (2)提供县域师资培养文件、各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
|||
特殊教育(含工读)学校师生比达到《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要求。
|
|||||||
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均达70%。
|
|||||||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90%以上。
|
|||||||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1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达60%以上。
|
|||||||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具体、经费保证、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
|||||||
建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培训体系,制度完善,培养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 |
1. 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
1.2.2学校管理队伍 |
落实有关校(园长)专业标准,拥有一支理念先进、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队伍,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健全。 |
校长普遍素质较高,任职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为B |
||||
学校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 |
学校管理队伍的结构基本合理为B |
||||||
1.2.3教育行政队伍 |
教育行政人员95% 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善于学习教育理论,熟悉教育规律、政策,有效地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能有效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
90-94%以上教育行政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为B |
|||||
管理或服务的规章制度明晰,流程科学,体现服务意识。 |
服务意识基本到位为B |
||||||
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
制度基本齐全为B |
1. 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
1.3经费投入 |
1.3.1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 |
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 |
必达A |
提供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相关文件 |
||
建立适应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
|||||||
1.3.2经费投入水平★ |
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连续三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
必达A |
提交有关 教育经费投入的专项材料,相关数据应经过教育、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
||||
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提高。 |
|||||||
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 |
|||||||
1.3.3经费使用的监测与效益评估 |
建立教育财务公开制度,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监测制度完善,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健全;无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教育资金现象。 |
教育经费制度基本健全为B |
提供县域监测、评估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相关文件 |
||||
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科学。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1.3.4教育收费管理★ |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规定,近1年没有发生教育乱收费问题。 |
必达A |
1. 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
1.4办学条件 |
1.4.1学前教育机构 ★ |
无违法办园现象,省规范化幼儿园达95%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80%以上。 |
必达A。 省规范化幼儿园珠三角地区达95%以上(初评时达85%以上,承诺复评时95%以上);非珠三角地区达70%以上(初评时达60%以上,承诺复评时70%以上)。 |
(1)提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中阶段办学条件(主要依据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文统计各学校所达到的等级和规范化标准情况)统计详表; (2)提供社会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活动、教育项目的统计详表;(3)“优质普通高中”是指公办地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 |
||||||||||||||||||||||||||||
1.4.2义务教育学校★ |
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中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70%以上(先进县复评时达到100%)。 |
必达A。 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如果初评没有达到70%以上,政府必须书面承诺2018年达到70%,而且有分年度目标,有落实的具体方案、措施。 2018年前先进县复评、强县复评和先进县初评“两评合一”、强市复评和先进市初评“两评合一”时,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暂时没有达到100%,政府必须书面承诺第二次复评时达到100%,而且有分年度目标,有落实的具体方案、措施。 |
|||||||||||||||||||||||||||||||
1.4.3高中阶段学校 |
★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占比达80%以上;公办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配比例达到省要求。 |
必达A |
|||||||||||||||||||||||||||||||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 |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是指区域内适龄受教育者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之间的比例,统计时除统计当年本区域内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外,在本区域外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就读的本区域适龄受教育者也应统计在内。各地须建立学生台帐,精确计算比例。 |
||||||||||||||||||||||||||||||||
★有条件的和人口大县(市)(原则上50万人口以上)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100%的公办中职学校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
必达A。 1、针对50万人口以上的县,要办好中职学校,公办中职学校为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或者达到省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如果因客观原因暂时未能申报评定为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的,在该县(市、区)接受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时,可现场考察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主要指标(见下表)。 2、针对50万人口以下的县,如果是历史成建制保留且不属于布局调整(撤并或整合)的,要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如果原来没有办中职学校且根据布局调整规划不设立中职学校的,则该项不纳入考核。
|
||||||||||||||||||||||||||||||||
1.4.4社会教育机构 |
成立由地方党委或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建立并实施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备落实,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良好,运作规范,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及活动资源。 |
社会教育机构基本齐全为B |
|||||||||||||||||||||||||||||||
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健全,设施完备。 |
缺2个为B;无青少年宫为C。 |
||||||||||||||||||||||||||||||||
1.5教育体系 |
1.5.1国民教育体系 ★ |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整、衔接合理。 |
必达A。 1、在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以政府立项、同意批复、建设进展情况为督导验收的基本依据,上报以下材料:特殊教育机构批准设立的政府批文;编制部门核准的机构人员编制批文;财政部门拨予专项经费的文件;该机构属性的说明(单位所有制和公益性)。此外,还需报送特殊教育学校批准开工建设的政府批文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展情况,若主体项目已竣工,请提供验收批文。 2、中心城区如果暂时不建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则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必须100%能够满足该区残疾儿童少年入读需要,且随着人口变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不能全部满足该区入学需求时,必须按要求设置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上报以下材料: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招生的范围及对象、在校学生情况,该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名单及入学情况等。 |
||||||||||||||||||||||||||||||
符合教育法规要求设置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体系完善。 |
|||||||||||||||||||||||||||||||||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健全。 |
|||||||||||||||||||||||||||||||||
1.5.2终身教育体系 |
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群体分类继续教育成效好;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成县(市、区)、街道(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80%以上社区建有社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娱乐)中心,每年接受社区教育的社区成员占全体成员的比例达50%以上。 |
60%以上社区建有社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娱乐)中心,每年接受社区教育的社区成员占全体成员的比例达30%以上为B。 |
|||||||||||||||||||||||||||||||
1. 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
1.6教育信息化 |
1.6.1教育信息化建设 |
教育信息化规划合理。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提供县(市、区)及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统计表,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
||||||||||||||||||||||||||||
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城镇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 |
达到90%-99%为B |
||||||||||||||||||||||||||||||||
100%学校能自行设计或依托上级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
达到90%-99%为B |
||||||||||||||||||||||||||||||||
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不低于90%。 |
达到80%-89%为B |
||||||||||||||||||||||||||||||||
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 |
达到90%为B |
||||||||||||||||||||||||||||||||
1.6.2教育信息化成效 |
8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
达到70%-79%以上为B |
提供统计材料,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
||||||||||||||||||||||||||||||
9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 |
达到80%-89&以上为B |
||||||||||||||||||||||||||||||||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参与面广,逐步形成了本地化的特色应用活动、品牌项目,有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1 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
1.7教育交流与合作 |
1.7.1交流与合作工作基础 |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责中有明确的对外交流工作职能,有相应的工作部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对外交流的规章制度;与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制订对外交流合作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指导学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1.7.2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活动 |
与境外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有较频繁的交流和合作;重视教师境外培训培养,接受境外培训培养教师的学习成果在本区内推广;辖区重视聘请外籍教师工作,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无出现违法案件。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与境外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有较频繁的交流和合作”包括:切实有效开展人员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合作等活动并建立稳定的联系(如签署合作协议或形成合作机制等),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数量、经费和影响力逐年增长,形成一定数量的品牌项目及可推广的经验。 |
|||||||||||||||||||||||||||||||
重视外国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工作,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入学问题。 |
|||||||||||||||||||||||||||||||||
1.7.3国际理解教育 |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学生理解、尊重多元化文化,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国际礼仪。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2. 教育现代化实践 |
2.1学生培养 |
2.1.1培养 模式 ★ |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常态制度。 |
必达A |
|||||||||||||||||||||||||||||
2.1.2素质 教育 ★ |
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
必达A。
其中“明确‘健康第一’培养目标,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要素,重点考察: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19号),学校是否按规定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如果暂时未达标,则近两年来优良率必须逐年上升(原则上每年上升不低于5个百分点),且政府必须书面承诺到2018年优良率达到85%,视为通过。优良率出现下降或到2018年达不到要求的,视为不通过。 |
提供县(市、区)及各学校在德、智、体、卫、艺、劳等各个方面情况的统计详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情况。 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评估。 |
||||||||||||||||||||||||||||||
坚持能力为重,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
|||||||||||||||||||||||||||||||||
明确“健康第一”培养目标,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2014年达到70%,2015年达80%,2018年达到85%。 |
|||||||||||||||||||||||||||||||||
重视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小学有效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 |
|||||||||||||||||||||||||||||||||
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
|||||||||||||||||||||||||||||||||
安全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常规化。 |
|||||||||||||||||||||||||||||||||
2. 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
2.2教育管理 |
2.2.1学校 管理 |
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实现“一校一章程”,依照章程实施管理,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法律顾问制度。 |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基本完善为B |
学校规划应包括: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
||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有力。 |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为B |
||||||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2.2.2教育行政管理 |
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
党政领导制度基本健全为B |
相关文件及实践落实的专项自评报告 |
||||
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效能高。 |
管理机构、制度基本健全为B |
||||||
决策过程民主化、决策程序规范化、决策方法科学化。决策能得到全社会的监督,信息反馈渠道通畅。 |
基本实现决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为B |
2. 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
2.2.3教育 法治 |
教育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健全,总体上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局面;教育普法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总结,全体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门的学法培训。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提供相关文件及其实践落实的专项自评报告 |
|||
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教育投诉案件都能得到妥善处理,杜绝师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按规定为学生购买校方责任保险。 |
近1年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为C |
||||||
2.2.4教育 督导 |
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健全;配足配强专职督导人员,落实教育督导专项经费。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实施督导责任区制度,创新挂牌督导机制效果好,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实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
|||||||
以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为抓手,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
2. 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
2.3 教育 改革
|
2.3.1 改革理念 |
改革意识强烈,改革的指导思想先进、科学,能敏锐发现和深刻把握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2.3.2 改革研究 |
教育科研机构人员齐备,教育教学研究规范化,教育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所有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提供课题立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统计详表 |
||||
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获得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逐年增加,获省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项以上。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
2.3.3 改革成效 |
改革的创新性特征明显、成效非常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明显地促进县域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3. 教育现代化成就 |
3.1 教育 质量
|
3.1.1 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珠三角地区达85%以上,其他地区达75%以上。 |
必达A。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珠三角地区达85%以上,其他地区达75%以上。对于珠三角地区高中学业水平当年不达标的情况,要求限期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由政府作出承诺。 |
提供各学校及县域整体情况的统计详表 |
||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双证率”98%(艺术、体育专业70%)以上(未开考科目除外)。 |
|||||||
3.1.2 普及率与就业率 |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8%以上。 |
达到90-97%为B |
|||||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
达到98-99%为B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
达到92-94%为B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
达到92-94%为B |
||||||
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 |
达到90-97%为B |
3. 教育现代化成就(续) |
3.2 教育 公平
|
3.2.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 |
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要求,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5。 |
必达A |
提供相关文件及在自评报告中专项表述 |
||
3.2.2 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
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到1。 |
必达A |
|||||
高中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到0.95,公办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配比例达到省要求。 |
|||||||
3.2.3 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
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
达到0.9为B |
|||||
3.2.4 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
女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
达到0.9为B |
|||||
3.2.5 随迁子女教育机会★ |
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不低于50%。 |
必达A。 在计算该比例时将政府购买用于随迁子女的学位数计入该比例。 |
|||||
3.2.6 贫困生教育机会 ★ |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资助资金配套及时、到位,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 |
必达A |
|||||
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
|||||||
杜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 |
|||||||
3.2.7 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 |
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 |
必达A |
|||||
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97。 |
|||||||
3.2.8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 |
符合就读条件的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系数高标准地保持1。 |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为B |
|||||
3.3 教育 特色 |
3.3.1 特色的适切性 |
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特色明显,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紧密契合。 |
根据考察评定等级 |
在自评报告中专项表述。可结合国家和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内容表述 |
|||
3.3.2 特色的影响力 |
标志性的教育特色在省内外具有明显的品牌意义。 |
教育特色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为B |
|||||
合计 |
三级指标A: 个;B: 个;C: 个。 |
||||||
签名 |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年 月 日 |
(二)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意见表(略)
(三)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另页 |
(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市教育局审核意见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审核意见:
单位(章) 年 月 日 |
市教育局审核意见:
单位(章) 年 月 日 |
(五)市人民政府推荐意见(略)
(六)督导验收指标扣分说明
三级指标 编号和名称 |
自评 |
他评 |
等级要素 |
等级及扣分说明 |
专家签名 |
(七)督导验收情况记录
督导验收意见(可另页):
验收人员(签名)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年 月 日
|
(八)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意见
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意见:
单位(章) 年 月 日 |
省教育厅意见:
单位(章) 年 月 日 |
二、指标解读
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1个个三级指标和88个具体要素,其中16个必达指标。以下内容材料方便评估者与受评者了解和把握评估标准,提高操作成效。
1.教育现代化保障
1.1教育思想和战略规划
1.1.1教育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清晰明确,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科学;教育发展思路清晰。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该指标主要反映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和依法治教观念的树立。推进教育现代化,政府要全方位、高水平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治理模式推动区域教育事业的优质、创新发展,形成区域教育的独特优势。
佐证材料:(一)县(市、区)党委、政府印发的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会议记录、纪要及档案材料。(二)主要领导及分管教育领导教育绩效考核材料。(三)人事、经费决策及落实材料。(四)政府举行不同阶层代表参加的有关教育工作的座谈会记录等。
1.1.2 战略规划 制定有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城乡规划委员会将教育部门列为成员单位,完善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机制,规划实施保障有力。
该指标主要反映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的主要标杆,发展规划所体现的超前性与先进性,以及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先行性、有效性和执行度。教育发展规划是教育发展的蓝本,是政府教育思想与行动的集中体现。教育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呈现教育现代化的思想、目标、政策、策略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执行发展规划的进程与预期成果。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发展规划执行过程的监督与检查。
佐证材料:(一)县(市、区)教育统筹规划布局的论证、规划及相关佐证材料。(二)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及其执行过程的督查与检查材料等。
1.2人才资源
1.2.1师资队伍★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队伍建设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要求教师队伍结构优、配备齐、学历高、名师足、辐射强,重点考察区域内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及工作机制。
分指标1 教师配置与学科(专业)结构符合学校课程方案要求;所有学校配齐从事教学实验、实训、图书、电化教育、卫生保健及寄宿生生活指导等教辅人员。
佐证材料:(一)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各学科应配专任教师数、实配专任教师数、兼任多门学科教师数、员生比、师生比;每所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配备数量及名单。(二)从事教学实验、实训、图书、电化教育、卫生保健及寄宿生生活指导等教辅人员数。
分指标2 特殊教育(含工读)学校师生比达到《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要求。
佐证材料:区域内招收不同学生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教职员数、教师数、师生比。(如申报材料数据与当年省教育信息平台数据不一致,需作出说明,并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盖章确认。)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特教教师配备省标准:
教师≥教职员数×84%
(1)招收盲生的学校,员生比≥1:3
(2)招收聋生的学校,员生比≥1:3.5
(3)招收智障学生的学校,员生比≥1:2.5
(4)招收自闭症、脑瘫学生和多重残疾学生的学校,员生比≥1:2
(5)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教班,员生比≥1:3.5
(6)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员生比≥1:5
(7)教育矫治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学校,员生比≥1:4
分指标3 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均达70%。
佐证材料:(一)区域内幼儿园教师总数、不同学历教师人数、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二)区域内小学教师总数、不同学历教师人数、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分指标4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90%以上。
佐证材料:区域内初中教师总数、不同学历教师人数、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分指标5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1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达60%以上。
佐证材料:(一)区域内公办全日制高中教师总数、不同学历教师人数、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二)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数、不同学历教师人数、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三)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课教师数、专任专业“双师型”教师数及专任专业“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数的比例。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
分指标6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具体、经费保证、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佐证材料:区域内学校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包括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及制定的相关制度等。
分指标7 建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培训体系,制度完善,培养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
佐证材料:(一)区域内建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培训体系的有关制度文件及培养情况,包括启动时间、培养人数、学段分布、经费投入、作用发挥等。(二)培养的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人数及在本区域内所占比例。
1.2.2 学校管理队伍
该指标主要反映区域内建设高素质校长(园长)队伍的力度和成效。优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创建“先进区”要着力完善引进、培养、交流相结合的校(园长)管理机制,努力打造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思想觉悟高、育人水平强、治校能力精的专家型校长群落。
分指标1 落实有关校(园长)专业标准,拥有一支理念先进、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队伍,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健全。
佐证材料:(一)学校落实校(园长)专业标准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包括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及制定的相关制度等。(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队伍整体情况介绍。(三)制定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分指标2 学校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
佐证材料:(一)学校管理队伍整体情况介绍。(二)有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和制定的制度等文件(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1.2.3教育行政队伍
该指标主要反映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上级管理部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和学校的工作体现规范、优质、高效的管理水平。
分指标1 教育行政人员95%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善于学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规律、政策,有效地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能有效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分指标2 管理或服务的规章明晰,流程科学,体现服务意识。
分指标3 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佐证材料:(一)教育行政人员的人数及其学历情况。(二)教育行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和相关材料。
1.3经费投入
该指标主要反映政府对公共教育事业发展所提供的经费保障及其使用效益、绩效评估的情况。重点考察政府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情况,对促进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以及规范教育收费的情况。
1.3.1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
分指标1 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
分指标2 建立适应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3.2经费投入水平★
分指标1 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连续三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1.3.2。
分指标2 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提高。1.3.2。
分指标3 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1.3.2。
1.3.3经费使用的监测与效益评估
分指标1 建立教育财务公开制度,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监测制度完善,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健全;无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
分指标2 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科学。
1.3.4教育收费管理★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规定,近1年没有发生教育乱收费问题。
佐证材料:(一)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相关文件;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专项材料,相关数据应经过教育、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县(市、区)政府或财政、教育部门制订的建立机制、开展监测、评估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相关正式文件。(二)经县(市、区)级人大批准的年度县(市、区)级财政决算报表,需清晰反映教育经费和财政经常性收入上述科目。(三)县(市、区)建立教育经费公开制度的相关文件。近两年接受各级审计部门对教育经费进行审计的审计结果或报告,审计整改报告等。(四)受检查学校提供年度部门预算报表、年度决算报表、年度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学校财政预算拨款凭证、学校(单位)进账单、支付凭证(发票)等;学校会计记账账簿等。(五)县(市、区)加强教育收费管理的文件制度和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一)教育财政拨款(即公共财政教育拨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口径,教育财政拨款亦即公共财政教育拨款,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事业费、基建拨款和教育费附加三项,不含科研经费等其他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入计提教育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其他教育经费。
(二)财政经常性收入:指每个财政年度都能连续不断、稳定取得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固定的预算收入、两税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三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4〕20号)的规定,包括(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2)省核定的税收返还净额、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3)省核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调资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纳入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范围,由各地财政部门与人大有关部门商定。
(三)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指在学校支出中,来源于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205类科目(不含205类09款、205类10款、205类51款、309类)拨款的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部分。
公式: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平均学生数
(四)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指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中,来源于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205类科目(不含205类09款、205类10款、205类51款、309类)拨款的支出,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两部分。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年平均学生数
1.4办学条件
1.4.1学前教育机构★ 无违法办园现象,省规范化幼儿园达95%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80%以上。
该指标主要反映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建设情况,幼儿园在园舍建设、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办学条件情况。省规范化幼儿园珠三角地区达95%以上(初评时达85%以上,承诺复评时95%以上);非珠三角地区达70%以上(初评时达60%以上,承诺复评时70%以上)。
佐证材料:(一)清理整治无证学前教育工作措施文件。(二)违法办园情况材料。(三)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验收的规范化幼儿园验收文件和统计报表。(四)扶持和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文件和统计报表。(五)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文件。
1.4.2义务教育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中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70%以上(先进县复评时达到100%)。
该指标主要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指导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托底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务必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比例要求,标准化办学的水平不断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得力有效。重点检查学校平均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且起始年级小学无45人以上、初中无50人以上大班额现象。
佐证材料:(一)经市级以上教育部门验收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文件、相关统计报表。(二)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名册(含新生名册)、班额统计表等。
1.4.3高中阶段学校
该指标主要反映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化建设情况。重点考察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学位,包括区域内市一级以上普通高级中学比例(含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示范性中职学校比例,以及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配的比例 。
分指标1 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占比达80%以上;公办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配比例达到省要求。★
佐证材料:(一)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名单、学校等级批文和优质学校比例情况;(二)省级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的政策文件、招生实施情况和招生数据等相关材料。
分指标2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
佐证材料:近三年高中阶段学校花名册、近三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普职比统计汇总表。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是指区域内适龄受教育者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之间的比例大体相当,计算方式为全日制高中阶段教育中,当年普通高中(或中职)在校生在高中阶段在校生中占比在45-55%(含)之间。统计时除统计当年本区域内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外,在本区域外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就读的本区域适龄受教育者也应统计在内。各地须建立学生台帐,精确计算比例。
分指标3 有条件的和人口大县(市)(原则上50万人口以上)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100%的公办中职学校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佐证材料:中职学校等级情况分类汇总表、中职学校等级批文,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1.4.4社会教育机构
该指标主要反映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服务的水平。重点考察社会公共教育设施建设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公共教育设施是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政府有责任在实施国民教育与继续教育过程中,确保其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并为现代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指标1 成立由地方党委或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建立并实施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备落实,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良好,运作规范,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及活动资源。
佐证材料:(一)成立领导小组的正式文件,各项管理制度正式文件,配备编制人员的正式文件。(二)社区教育机构设立批文;机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课程资源等基本情况;机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情况。
分指标2 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健全,设施完备。
佐证材料:(一)上述8个机构名单、地点、机构编制文件、开展活动情况。(二)机构编制文件、财政拨款佐证材料、财政拨款与日常支出比较情况、开展活动情况。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指教育部门主办或合办,以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具备室内综合实践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可容纳集中食宿,开展学工、学农、生命安全教育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场所。
1.5.1国民教育体系★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性。重点考察国民教育体系所涵盖的层次、形态、类型、数量、学制等,是否能够满足适龄儿童、少年、青年(包括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国民教育的需求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分指标1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整、衔接合理。
佐证材料:(一)全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报表;(二)全市学龄儿童少年人数(全国人口普查数为依据)以及学位供需的相关材料(包括非户籍常住学生就学供需)。
分指标2 符合教育法规要求设置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体系完善。
佐证材料:(一)设置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详细材料。(二)特殊教育体系发展情况。
分指标3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健全。
佐证材料:残疾儿童少年随班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1.5.2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群体分类继续教育成效好;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成县(市、区)、街道(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80%以上社区建有社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娱乐)中心,每年接受社区教育的社区成员占全体成员的比例达50%以上。
该指标主要反映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发展水平。重点考察“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体现现代教育全民性、多样性、全时空性的特征。
佐证材料:(一)三级社区教育机构设立批文;(二)机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课程资源等基本情况;(三)机构开展教育培训人员名册及统计表、社区总数、社区居民人数、接受社区教育统计表等资料。
现场抽查1-2个社区,实地考察社区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访谈和问卷核实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情况。
1.6教育信息化
1.6.1教育信息化建设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重点考察优质教育信息网络的构建,教育信息化的装备;考察基础教育网络平台功能和资源库容量支持教师课程教学、专业发展和学生课程学习,多元发展的实效性;教育信息化环境良好,对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分指标1 教育信息化规划合理
分指标2 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城镇中小学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
分指标3 100%学校能自行设计或依托上级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分指标4 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不低于90%。
分指标5 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
佐证材料:(一)本地区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情况,包括与网络营运商签订的接入合同(协议)、接入学校数量及所占全部学校比例、方式、带宽等。(二)本地区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及所占全部教室比例、教学用终端和学习终端配备数量等。(三)本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情况,包括数字教育资源来源、数量、共享方式和学校等。(四)本地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管理、资源)建设情况,教师、学生、办学条件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情况。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一)网络多媒体教室是指配备计算机、数字显示设备,且具备宽带互联网接入能力和无线网络的教室。
(二)教学用终端是指某一级教育计入学校固定资产且使用年限未满5年的专门用于教学的终端,主要包括为服务学生学习活动而配备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数字化学习终端设备。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是指教育部办公厅发文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指南。
(四)班均带宽是指学校接入互联网(含省基础教育专网)总带宽除以现学校总班级数后的带宽数量,计算公式为:班均带宽=学校接入互联网总带宽/现学校总班级数。
1.6.2教育信息化成效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信息化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和成效。重点考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及其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指导力度。
分指标1 8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分指标2 9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
分指标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参与面广,逐步形成了本地化的特色应用活动、品牌项目,有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
佐证材料:(一)本地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情况统计表。(二)本地区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个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注册与应用情况统计表。(三)本地区特色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品牌项目开展及效果情况说明。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是指教育部办公厅发文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指南。
1.7教育交流与合作
1.7.1交流与合作工作基础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责中有明确的对外交流工作职能,有相应的工作部门和工作经费;认真执行对外交流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对外交流的规章制度;与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制订对外交流合作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指导所辖县(市、区)及学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该指标主要反映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保障机制。重点考察教育行政部门是否明确对外交流工作职能,并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和工作经费;工作制度、工作规划是否完善并落实到位?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对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体现?
佐证材料:(一)本县三定方案及相关说明描述材料;(二)提供具体工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名单,提供经费方案相关情况及对外交流工作经费记录及其他描述材料;(三)提供本县执行国家、省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对外交流的法规情况,是否存在违规情况,如未经批准或越权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情况,未经批准学校组织学生出境夏令营造成不良影响,是否受过通报批评,提供相关情况材料的描述;提供实施国家或省有关对外交流法规和政策的情况描述材料及相关实施细则或通知;(四)提供与国际及港澳台交流机制的证明材料,如合作协议、会议纪录、双方工作机制名录等及开展工作描述情况材料;(五)提供本县近年对外交流规划文本和实施方案、年度执行计划等材料;(六)提供本县指导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的文件、通知、规定等文件,提供相关工作指导描述材料情况;(七)查阅核实上述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或相关人员访谈和调查问卷。
1.7.2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活动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状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实国内教育体系,提升本土教育综合实力与水平,体现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全球性,也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根本要求。重点考察现代化城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
分指标1 与境外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有较频繁的交流和合作;重视辖区教师境外培训培养,制定教师出境交流学习计划,教师出境的比例逐年提高,接受境外培训培养教师的学习成果在本区内推广;辖区重视聘请外籍教师工作,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
分指标2 重视外国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工作,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入学问题。
佐证材料:(一)提供开展对外交流情况的描述材料;
(二)提供教师境外培训工作计划,实施情况材料,出境培训教师名录及相关情况,受训教师教学成果情况材料;(三)提供外籍教师名录及相关情况,提供指导学校对外籍教师管理规范相关文件;(四)提供本县外国及港澳台学生基本情况;(五)查阅核实上述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或相关人员访谈和调查问卷。
1.7.3国际理解教育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学生理解、尊重多元化文化,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国际礼仪。
该指标主要反映开设跨文化教育、境外学生在本地就学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对境外教育的深度了解,尤其是对异国文化、异质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辨析,培养师生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意识,以及鉴赏与批判的能力水平,从提高对教育“三个面向”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进而形成造就国际化人才的自觉行为
佐证材料:(一)提供本地区支持学校开展学生交流相关情况;(二)查阅学校相关教学或讲座的记录;(三)查阅学生参与有关对外活动的记录;(四)查阅核实上述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或相关人员的访谈和调查问卷。
2.教育现代化实践
2.1学生培养
2.1.1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常态制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情况。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只有建立开放性、多样化、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新型的人才。
佐证材料:(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制、培养政策的相关文件资料。(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态制度的相关文本、样本等材料。
2.1.2素质教育★
该指标主要反映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成效。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是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人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其中“明确‘健康第一’培养目标,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要素重点考察: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19号),学校是否按规定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如果暂时未达标,则近两年来优良率必须逐年上升(原则上每年上升不低于5个百分点),且政府必须书面承诺到2018年优良率达到85%,视为通过。优良率出现下降或到2018年达不到要求的,视为不通过。
分指标1 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佐证材料:(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有关制度、社会实践活动(含方案、总结和照片)等。(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照片等。(三)师德建设材料。
分指标2 坚持能力为重,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佐证材料:(一)课程安排表。(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材料。
分指标3 明确“健康第一”培养目标,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2014年达到70%,2015年达80%,2018年达到85%。
佐证材料:(一)反映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关要求的相关文件、材料及工作总结。(二)全县(区)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每所学校体育教师名单及课程安排表。(三)反映全县(区)校园足球开展的有关文件、材料及工作报告。(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统计表。
分指标4 重视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小学有效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
佐证材料:(一)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材料。(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材料,如艺术节等。
分指标5 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佐证材料:开展劳动教育的材料。
分指标6 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常规化。
佐证材料:(一)开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的常规制度,如教学计划及实施情况等。(二)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材料,如活动方案、总结和照片等。
2.2教育管理
2.2.1学校管理
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以及发展特色。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法律顾问制度,是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重要途径。管理制度科学、民主,办学目标明晰,发展规划合理,校风、教风、学风优良,特色鲜明,追求卓越,这些都是构成现代化学校的要素。
分指标1 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实现“一校一章程”,依照章程实施管理,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法律顾问制度。
佐证材料: (一)教育部门关于学校章程建设的文件(包括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细则程序等,学校关于章程制定和教育部门开展章程核准工作的材料,完成章程核准的学校名单及章程核准书,学校依照章程实施管理相关材料等。“一校一章程”,以学校严格按程序制定章程、县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程序核准以及学校按程序实施管理等作为衡量标准。(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文件,包括“一校一法律顾问”工作文件、已建立学校顾问制度的学校名单和聘任合同等。(三)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工作的有关材料。(四)学校家长委员会建立及运作情况、学校数量与家长委员会数量统计。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
分指标2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有力。
佐证材料:学校发展规划,包括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分指标3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佐证材料:(一)反映校风、教风、学风的相关材料。(二)学校特色发展的相关材料。(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材料。
2.2.2教育行政管理
该指标主要反映地方政府依法履行职责,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效能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
分指标1 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佐证材料:(一)实践落实“教育行政管理”有关指标的专项自评报告。(二)健全党政领导制度的相关材料,包括文件、会议记要等。
分指标2 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效能高。
佐证材料:教育局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以及运行情况等材料。
分指标3 决策过程民主化、决策程序规范化、决策方法科学化。决策能得到全社会的监督,信息反馈渠道通畅。
佐证材料:(一)科学、民主决策的相关材料,如教育行政决策的规程、教育行政部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等。(二)教育人事、财务、教师考核与奖惩、教师招聘及录用等重大事件的决策记录和公示情况等材料。(三)信访工作制度等相关材料。
2.2.3教育法治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法治建设水平。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是发挥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重点考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是否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分指标1 教育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健全,总体上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局面;教育普法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总结,全体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门的学法培训。
佐证材料:(一)推进“教育法治”工作自评报告。(二)有关加强学校法治建设的文件,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工作文件及工作报告。(三)近3年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及总结,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情况。(四)教育普法工作情况,包括教育普法五年规划实施情况和年度工作总结,校长、教师普法学法工作情况。
分指标2 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教育投诉案件都能得到妥善处理,杜绝师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按规定为学生购买校方责任保险。
佐证材料:(一)指导学校依法维权、处理投诉等相关材料。(二)校园安全工作的相关材料。(三)为学生购买校方责任保险的相关材料。
2.2.4教育督导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督导,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分指标1 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健全;配足配强专职督导人员,落实教育督导专项经费。
佐证材料:(一)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的相关材料,包括人员配置情况。(二)落实教育督导经费的相关材料。
分指标2 实施督导责任区制度,创新挂牌督导机制效果好,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实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佐证材料:(一)实施督导责任区制度、挂牌督导制度的相关材料。(二)开展督导评估工作的相关材料,如计划、总结等。
分指标3 以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为抓手,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佐证材料: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材料,包括监测制度、实施与成效等。
2.3教育改革
2.3.1改革理念 改革意识强烈,改革的指导思想先进、科学,能敏锐发现和深刻把握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改革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改革首先应当是教育理念的改革。改革意识的强烈程度以及改革理念的先进性程度直接影响改革的推进与成效。
佐证材料: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改革的决策性文件、会议记要等材料。
2.3.2改革研究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科研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普及情况。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分指标1 教育科研机构人员齐备,教育教学研究规范化,教育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所有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
佐证材料:(一)教育科研机构设置的相关材料,包括人员配置情况。(二)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相关材料。(三)教育科研规划及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如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四)落实教育科研经费的相关材料。
分指标2 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获得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逐年增加,获省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项以上。
佐证材料:课题立项材料,包括近三年获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立项统计表(含年度、主持人、发文单位、课题名称和编号、课题类别、资助经费)等。
分指标3 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佐证材料:(一)教育科研成果材料,包括教育科研成果近三年获奖名册(含获奖者姓名、等级、发文单位、奖项类别、获奖证书复印件)。(二)科研成果在相应区域交流和推广的相关材料,如文件、现场图片等。
2.3.3改革成效 改革的创新性特征明显、成效非常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明显地促进县域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改革的创新水平以及对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教育改革应服务于教育实践,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佐证材料:能反映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相关材料,如研究成果、证明材料、媒体专题报道等。
3. 教育现代化成就
3.1教育质量
3.1.1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该指标主要反映高中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分别以学业考试成绩和毕业生的“双证率”来反映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情况。
分指标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达85%以上。
佐证材料:(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通过情况统计表。(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情况及汇总表。
分指标2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双证率”98%(艺术、体育专业70%)以上(未开考科目除外)。
佐证材料:(一)中等职业学校“双证率”统计表。(二)全县(市、区)毕业生“双证率”情况统计及汇总表。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双证”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率”=已开考专业毕业生“双证”人数÷开考专业毕业生人数X100%
3.1.2普及率与就业率
该指标主要反映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尽快实现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重点考察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
分指标1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8%以上。
佐证材料:学前三年毛入学率统计表。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年初幼儿园在园人数÷3周岁以上6周岁以下幼儿人数×100%
分指标2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佐证材料: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统计表。
分指标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佐证材料:(一)适龄儿童少年统计名册及在校生名册。(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统计表。(三)学生学籍卡及在校生变动名册等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分指标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佐证材料:(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统计表。(二)高中阶段在校生情况表。(三)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统计数据。(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及发展规划、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等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全日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本地区全日制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人数÷本地区适龄(15~18岁)人口数×100%。
分指标5 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佐证材料:(一)近三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包括中职学校的基本情况、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创业、升学、出国人数等。(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中等职业学校初次就业率=(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已就业和创业人数+已升学和出国人数)÷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100%。
3.2教育公平
3.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要求;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5。
该指标主要反映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与成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导评估或达到省级督导评估标准,是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的前提条件。重点考察校际间资源配置均衡情况。
佐证材料:(一)已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导评估的县(市、区)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申报表。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小学(初中)各评估指标的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各评估指标的标准差÷小学(初中)各评估指标的平均数
3.2.2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该指标主要反映中小学的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的相适应程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学位供给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分指标1 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标1。
佐证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统计表。(二)优化学校布局,增强学位供给能力的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总数÷(区域常住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总数×预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其中,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总数=区域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义务教育生均教育成本
分指标2 高中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到0.95。
佐证材料:(一)近三年高中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统计、学位总数统计、在校学生人数统计等。(二)公办省一级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的政策文件、招生实施情况和招生数据等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高中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区域高中教育阶段学位总数÷(区域常住高中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总数×预期高中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其中,区域高中教育阶段学位总数=区域高中教育经费总投入÷高中教育生均教育成本
3.2.3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该指标主要反映农村适龄人口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农村适龄人口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佐证材料:(一)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统计表。(二)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的相关资料。(三)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相关工作的材料,如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农村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农村适龄人口总数)÷(城镇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城镇适龄人口总数)
3.2.4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女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该指标主要反映女性适龄人口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切实保障女性适龄人口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佐证材料:(一)女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统计表。(二)保障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相关工作的材料,如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女性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女性适龄人口总数)÷(男性适龄人口在校生数÷男性适龄人口总数)
3.2.5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机会★ 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不低于50%。
该指标主要反映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原则,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佐证材料:(一)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名册、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统计表等。(二)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文件和规划文件。(三)适龄儿童少年人口统计报表、义务教育在校生名册(含新生名册)等相关材料。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人数(包括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入学的随迁子女就读人数)÷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人数
3.2.6贫困生教育机会★
该指标主要反映政府对基础教育阶段贫困生的资助制度以及实施成效。重点考察资助政策和资助资金的落实情况。
分指标1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资助资金配套及时、到位,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
佐证材料:(一)政府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制度的相关材料。(二)落实资助资金的相关材料。
分指标2 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佐证材料: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统计表。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贫困生适龄人口在校生数÷贫困生适龄人口总数)÷(普通家庭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普通家庭适龄人口总数)
分指标3 杜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
佐证材料:防止贫困生辍学有关工作的材料。
3.2.7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该指标主要反映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特殊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
分指标1 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
佐证材料:(一)关于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相关材料,包括政策文件、制度、经费等。(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的相关材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普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师资配备等相关材料。
分指标2 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97。
佐证材料:(一)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统计表。(二)残障学生在读情况统计表(含在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人数)。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残障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残障适龄人口总数)÷(健全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健全适龄人口总数)
3.2.8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 符合就读条件的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系数高标准地保持1。
该指标主要反映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公平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反映教育的国际包容性。
佐证材料:(一)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系数统计表。(二)保障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相关工作的材料,如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
名词解释和计算公式: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系数=(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在校生数÷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人口总数)÷(本地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本地适龄人口总数)
3.3教育特色
3.3.1特色的适切性 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特色明显,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紧密契合。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特色与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相融合、相适应的关系。教育特色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佐证材料: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及特色发展相关材料,包括特色学校挂牌等。
3.3. 2特色的影响力 标志性的教育特色在省内外具有明显的品牌意义。
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特色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先进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快速发展,树立品牌、彰显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佐证材料:教育特色在省内外交流、示范的相关材料。
1.2.1 师资队伍★
1.提供电脑登录省教育信息平台,以便核查。如申报材料数据与当年省教育信息平台数据不一致,需作出说明,并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盖章确认。
2.若教师学历达标数据含在读人员,政府必须出具书面承诺,在两年内达到,并提供在读人员的具体在读情况(建议省明确在读学校的要求)。
1.4.1学前教育机构★
省规范化幼儿园珠三角地区达95%以上(初评时达85%以上,承诺复评时95%以上);非珠三角地区达70%以上(初评时达60%以上,承诺复评时70%以上)。
1.4.3高中阶段学校★
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占比达80%为A,70—79%为B,低于70%为C。公办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指标到校要求:2015年40%以上,2016年50%以上。达到要求为A,低于当年要求5个百分点以内为B,以上为C。
1.4.4社会教育机构
1.建设青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以政府立项和同意批复为督导验收的基本依据,上报以下材料:当地编办已经发文成立青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核定编制的文件、财政部门批准运行经费的文件、新建青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立项文件、建筑施工图、工程预算方案、工程招标文件等材料,而且工程已动工。未建设完工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正常运作和活动开展的场地需求;活动开展有记录,能基本满足辖区内中小学生需求。
2.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要求是面向本区域所有中小学校、服务学生指向明确的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场所。政府在景区、景点等旅游休闲场所挂牌的、学校自行建立的以及参观性质的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均不能等同于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1.5.1国民教育体系★
在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以政府立项、同意批复、建设进展情况为督导验收的基本依据,上报以下材料:特殊教育机构批准设立的政府批文;编制部门核准的机构人员编制批文;财政部门拨予专项经费的文件;该机构属性的说明(单位所有制和公益性)。此外,还需报送特殊教育学校批准开工建设的政府批文,若主体项目已竣工,请提供验收批文,如材料不齐全不予评估。中心城区如果暂时不建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则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必须100%能够满足该区残疾儿童少年入读需要,且随着人口变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不能全部满足该区入学需求时,必须按要求设置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上报以下材料: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招生的范围及对象、在校学生情况,该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名单及入学情况等,如材料不齐全不予评估。
1.6.1和1.6.2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城镇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2015年城镇中小学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4M;2017年城镇中小学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6M,农村学校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2M;2020年城镇中小学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10M,农村学校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5M,教学点接入带宽不低于4M。
该项三级指标在学校接入带宽或班均接入带宽上达到要求均为A。
“100%学校能自行设计或依托上级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2015年60%以上学校建成;2017年70%;2020年分别为100%。
“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不低于90%”。2015年网络多媒体教室比例来分别不低于60%;2017年不低于80%;2020年不低于90%。
“8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2015年40%;2017年60%,2020年80%。
“9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15年,50%的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2017年分别为70%和50%;2020年分别为100%和80%。
2.1.2素质教育★
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不占用体育、艺术、实验等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并能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才能评为A。
3.1.1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珠三角地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达85%以上。非珠三角地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达75%以上为A。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已开考专业双证率达98%以上为A,90-97%为B,低于90%为C。
3.1.2普及率与就业率
如申报材料数据与当年省教育信息平台数据不一致,需作出说明,并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盖章确认。
3.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小学和初中的校际间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5。
3.2.2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到1以上为A,0.90-0.99为B,0.90以下为C。高中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能力系数达到0.95以上为A,0.90-0.94为B,0.90以下为C。公办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指标到校要求:2015年40%以上,2016年50%以上。达到要求为A,低于当年要求5个百分点以内为B,以上为C。
3.2.5随迁子女教育机会★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队伍庞大的地区,按差别化原则执行指标,总体要求推进工作有扎实的措施、有显著的成效,随其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逐年提高。